安徽大學都有什么專業?
安徽大學開設的專業有:信息與計算科學、物理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功能材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人工智能、電子封裝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生物科學、測繪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新聞學、數字經濟、人力資源管理、法語、知識產權、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社會學、產品設計、應用物理學等共102個專業。
安徽大學院系專業設置一覽表(專業目錄):
學院 | 專業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部 | |
數學科學學院 | 信息與計算科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金融數學 |
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物理學 量子信息科學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應用物理學 |
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工藝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化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功能材料 材料化學 材料物理 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網絡安全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安全 軟件工程 |
互聯網學院 | 智能科學與技術 網絡工程 物聯網工程 網絡空間安全 互聯網金融 |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科學與技術 通信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 |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奇瑞現代汽車產業學院) | 自動化 智能制造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測控技術與儀器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人工智能學院 | 人工智能 機器人工程 |
集成電路學院 | 電子封裝技術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大數據與統計學院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經濟統計學 統計學 |
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生物制藥 食品科學與工程 生物工程 |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測繪工程 地質學 地理信息科學 環境科學 生態學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 漢語國際教育 |
歷史學院 | 歷史學 考古學 |
哲學學院 | 哲學 應用心理學 |
新聞傳播學院 | 新聞學 編輯出版學 廣播電視學 廣告學 網絡與新媒體 |
經濟學院 | 數字經濟 財政學 金融學 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
商學院 | 人力資源管理 旅游管理 電子商務 物流管理 會計學 工商管理 市場營銷 |
外語學院 | 法語 英語 日語 俄語 德語 西班牙語 |
法學院 | 知識產權 法學 |
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行政管理 檔案學 圖書館學 |
社會與政治學院 | 社會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 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 社會工作 |
藝術學院 | 產品設計 視覺傳達設計 表演 音樂表演 戲劇影視導演 繪畫 音樂表演 繪畫 環境設計 音樂表演 音樂表演 |
文典學院 | |
紐約石溪學院 | 應用物理學 數字媒體技術 應用統計學 |
中法工程師學院 | |
體育軍事教學部 | |
國際教育學院 | |
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 | |
徽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 | |
徽學研究中心 | |
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中心 | |
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 | |
綠色產業創新研究院 | |
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產教研融合研究院 | |
教育部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學簡介: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國故地、包拯家鄉,江淮首郡、吳楚要沖”美譽的歷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會合肥市。學校是國家“雙一流”和“211工程”建設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
學校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實力。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特色顯著,覆蓋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1大門類,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環境/生態學、物理學、生物與生物化學等8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4個學科進入前3‰);堅持“人才強校”戰略,現有教職工336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437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142人;實質雙聘院士4名;全職引育“國家杰青”“萬人領軍”等國家級領軍人才73人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地方領軍人才523人次。已形成了以兩院“院士”、國家“杰青”“優青”等為引領,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業務精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師資隊伍;聚焦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主攻方向,建設了“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產教研融合研究院等世界一流研究平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7個高端創新平臺以及安徽省實驗室等38個省級科研平臺,產出了金屬團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儲材料等一批原創性成果,在高靈敏傳感裝備、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新光波導材料”研究成果刊載在Science期刊;學校2023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39項,資助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持續位居省屬高校本級首位;“雙一流”建設以來,共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94項。學校自然指數排名位居全國第46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指數在一流學科年度發展指數評價中位居全國第2;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布中國大學全球影響指數,我校位列第54位;軟科“雙一流”高校教學實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