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州大學最新排名全國第176名(綜合排名數據)。
排在廣州大學前3位的分別是:遼寧師范大學(綜合排名:173)、大連交通大學(綜合排名:174)、南京工業大學(綜合排名:175),排在后3位的分別是廣州醫科大學(綜合排名:177)、河北師范大學(綜合排名:178)、空軍預警學院(綜合排名:178)。
該排名數據來自“校友會”、“軟科”、“QS”、“USNews”、“快志愿”等第三方機構發布的全國大學排行榜,僅供參考!
一:歷年廣州大學全國排名榜
1.廣州大學全國排名一覽表(軟科版)
按軟科排名版大學排行榜看,廣州大學2023年、2024年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97位和第98位,而到了2025年,其排名下降至第105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
2025 | 105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4 | 98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3 | 97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2 | 91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1 | 99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廣州大學全國排名一覽表(校友會版)
按艾瑞深中國校友會大學排行榜看,廣州大學2023年、2024年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134位和第117位,而到了2025年,其排名下降至第119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
2025 | 119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024 | 117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023 | 134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022 | 145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2021 | 142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中國高水平大學 |
3.廣州大學全國排名一覽表(USUews版)
按USNews排名版大學排行榜看,廣州大學2021、2022年在全國排名分別為第60位和第57位,而到了2023年,其排名提升至第56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
2023 | 56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2 | 57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2021 | 60 | 廣州大學 | 廣東 廣州市 | 綜合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二:廣州大學簡介
大學與城市共生共榮共成長。廣州大學是以國家重要中心城市“廣州”命名的綜合性大學,于2000年合并組建,有著90多年的辦學傳統。學校緊緊抓住國家“雙一流”建設、廣東省和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機遇,堅持“四個面向”,深化與廣州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對接”,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師范建設,積極探索新醫科和新農科發展,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
學校堅持科技創新戰略,面向產業和經濟社會主戰場,強化科研創新能力建設,重點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安全+智慧運維創新樞紐”“網絡空間信息+智能應用技術創新樞紐”等2個創新樞紐,新材料新裝備新制造交叉創新等5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設立黃埔研究院/研究生院、荔灣研究院/研究生院。現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含培育基地)6個,省部級科研平臺80個。在城市基礎設施減震防災與安全、網絡空間先進技術、人工智能與區塊鏈、智能制造、智能裝備、智慧交通、天體物理、分析科學技術、環境工程、清潔能源材料、應用數學、生物計算、分子遺傳與進化、基因編輯、地理科學、嶺南文化藝術、區域發展等領域組建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團隊。近3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分別位列全國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連續獲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與課題共48項。2016年以來,共申請國際、國內專利6672項,授權專利3526項,連續榮獲廣州市專利大戶榮譽稱號。論文質量穩步提升,發表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上的論文數不斷增加。近5年,學校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和社科獎勵131余項。獲批廣東省大學科技園,不斷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雙創”科技成果在大灣區轉化。2016年以來,學校與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251項。減振抗震、聲像燈光、網絡安全和水環境技術等一批創新成果在廣州塔、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和冬奧會、亞運會等重大活動中得到充分應用。咨政建言作用日益凸顯,一批研究報告得到采納應用。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雙一流 | 否 | 主管單位 | 省政府 |
創建時間 | 1927年 | 博士點數量 | 8 |
碩士點數量 | 33 | 學校類型 | 綜合類 |
所在城市 | 廣州市 | 辦學層次 | 101計劃,研究生院,保研,省重點,省屬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