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到底好不好?口碑怎么樣?值得讀嗎?在高考志愿填報時,這些都是廣大考生和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以下為新高考網整理的校友評價、學校排名、學校簡介等,比較能夠客觀反映學校的真實情況,歡迎參考!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怎么樣好不好
口碑1:
學校小,管理也不是很好
口碑2:
學校的氛圍是要看自己考取的學校是重點還是普通的學校了,再者就是自己的修養了,如果自己是個簡單的人,那么或許學校有內涵但是你也還是不會理解的,你好好考慮一下!像在大學里,有很多學生埋怨學校怎么樣,那為什么還是有以那個學校為傲的學生呢?如果你是考慮在大學里的個人生活問題,那在于個人或者是社會問題,也不能歸咎到學校怎么樣!
口碑3:
發展空間大,學校在建多個項目,有校推企業,安排解決多個實習崗位,校園服務好,?支持創業?力度大?擁有自己的實驗室?老師專業能力強
口碑4:
學校還是不錯的,就業方面有推薦。
口碑5:
還不錯,能對口很多工作,
口碑6: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坐落在鐘靈毓秀、虎踞龍盤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經江蘇省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獨立設置的國有公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學院的前身是創建于1953年的國內第一所電子類中專學校——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學院于2004年遷入南京仙林大學城。學院現設電子信息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微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通信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數控模具系、外語系等八個系和計算機與軟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國家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江蘇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江蘇省高等學校和諧校園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高校國家電工電子及自動化實訓基地國家計算機應用與軟件緊缺人才培養基地全國印制電路行業協會CPCA培訓基地及常務理事單位江蘇省3G增值業務研發與測試服務中心江蘇省軟件外包服務平臺江蘇信息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單位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示范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理工大學南信院實訓基地江蘇省通信行業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基地江蘇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研究示范中心?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是教育部、財政部為更好地適應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人力資
口碑7:
缺點是宿舍沒有獨立衛浴,打開水和洗衣服的地方都在樓底,讓我們這種五樓的人很累。?學校里醫務室之類的不太完善,一般只有感冒藥,和止血的東西。
口碑8:
學校環境不錯,就是與本科相比有點小,專業開設的也比較多,學習的課程也比較多,但學的都太基礎。學校比較注重實踐,大三就要求出去實習,實習確實能學到好多東西!
口碑9: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這些專業的就業情況非常好
口碑10:
學校不錯,整體環境可以,食堂挺大位處仙林大學城交通便捷在南京大專學校里可以說是比較好的了
以上只是部分網友的評價,對于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怎么樣好不好,相信已經有了初步判斷~
最后祝大家能考上心儀的大學!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屬國有公辦院校,是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B檔學校建設單位、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教育部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江蘇省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江蘇省卓越高等職業院校。
學校積極響應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戰略,聚焦江蘇省1650產業體系,以產教融合為主線,科教融匯為方向,專業群與領先企業合作共建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創建“龍頭企業+專業群+生態圈”產教融合新機制,與華為等合作牽頭成立全國數字信息技術創新等3個產教融合共同體,與南京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合作牽頭成立南京(都市圈)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等2個產教聯合體,與中國電子、京東、埃斯頓等合作成立9個產業學院,打造集人才培養、協同創新和社會服務一體的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科教融匯協同創新、科創協同發展新生態。攜手昆山、吳江、太倉和常熟等4個國家開發區,形成“產業園區+學校+企業群”現代學徒制模式,為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提供“南信方案”。產教融合成果入選教育部首批產教融合典型案例、國家示范職教集團、工信部首批專精特新產業學院、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工信部產教融合型專業建設試點院校、江蘇省首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培育單位、江蘇省首批現場工程師培養專項,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等。
學校現有在職副高及以上職稱教師317人;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教師69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全國思政教學名師7人,全國技術能手、技能大師7人,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省級教學名師4人,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江蘇工匠4人,江蘇省工匠工作室1個,江蘇省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1個,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名師工作室”1個,勞模先進創新工作室2個,省技術能手57人,省五一創新能手5人,省巾幗建功標兵2人,省五一巾幗標兵1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國家級思政課程教學團隊1個,省級優秀教學創新團隊8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省“333”工程培養對象14人次;省雙創博士5人;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5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養對象2人,省思政“領航·揚帆”計劃培養人選1人,省紫金文化人才2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