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全國高職院校(I類)排行榜最新排名第197位,位列江蘇省內高職院校排名第13名,為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國內排在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之前的高校是:棗莊職業學院(I類全國第196名),排在之后的是:漳州職業技術學院(I類全國第198名);在江蘇省內位居南京科技職業學院之前的高校是: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I類省內第12名),排在之后的高校是: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I類省內第14名)。
2025年“校友會”、“金平果”、“軟科”、“快志愿”等多家國內外高等教育評價機構發布了最新國內高職院校排行榜。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屬于什么檔次,在全國排名第幾名?以下為新高考網整理的各大機構公布的大學排名詳細數據,歡迎參考!
1.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全國排名一覽表(校友會版)
按校友會中國高職院校排行榜看,南京科技職業學院2025年全國高職院校排名(I類)第197位。
年份 | 全國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辦學層次 |
---|---|---|---|---|
2025 | 197(I類)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2024 | 202(I類)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注:以上參考的為校友會排名數據,校友會將中國高職院校按照優勢學科進行了分類,Ⅰ類院校為以工學門類學科專業為優勢的高職院校,Ⅱ類院校為以理學及人文社科門類學科專業為優勢的高職院校,Ⅲ類院校為以藝術、體育、經濟、管理、農學、教育學、醫學等門類學科專業為優勢的高職院校。
2.南京科技職業學院全國排名一覽表(金平果版)
按金平果公布的中國高職院校排行榜數據看,南京科技職業學院2024年全國排名第156位。
年份 | 全國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
2024 | 156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 | 理工 |
2023 | 152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 | 理工 |
2022 | 153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江蘇 | 理工 |
在江蘇省內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排名僅次于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排名第13位。
省內排名 | 院校名稱 | 辦學層次 | 所在地 | 性質 | 全國排名 |
---|---|---|---|---|---|
11 | 蘇州市職業大學 | 區域一流高職院校 | 蘇州市 | 公辦 | 134(I類) |
12 | 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南通市 | 公辦 | 193(I類) |
13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南京市 | 公辦 | 197(I類) |
14 |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淮安市 | 公辦 | 203(I類) |
15 |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區域高水平高職院校 | 鹽城市 | 公辦 | 206(I類) |
注:省內排名由快志愿整理自校友會2025中國高職院校排名榜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是江蘇省人民政府舉辦、教育廳直管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職業院校、江蘇省首批示范高職院校,是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地處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毗鄰國家級新材料科技園。學校肇始于民族化學工業先驅范旭東先生于1934年創辦的“遠東第一大廠”——永利化學工業公司錏廠廠辦校,歷經永利化工專科學校、南化化工學院、南化公司技工學校、化工部南京動力學校分校、化工部南京化工學校、南京化肥廠化工學校、南化公司化工學校、南京化工學院南化分院、南京化工學校、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等歷史變遷。學校經過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繼、身教言傳,形成了“仁愛、求真、篤行、拓新”的校訓,鑄就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南京科院精神,提出了“政行校企合作共贏、產學研用結合共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化工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辦學方針。是“高職院校60所服務貢獻典型學校”、“教師發展指數100所優秀院校”、“學生發展指數100所優秀院校”,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連續四年榮獲江蘇省普通高校綜合考核第一等次,獲全國高職院校“育人成效50強”1次、“服務貢獻50強”3次、“國際影響力50強”3次,位居全國高職院校排行榜第82位、武書連中國高職高專排行榜第47位、江蘇高職院校人才競爭力第9名。
學校現有教師高級職稱占比42.3%以上,具有碩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84.4%以上,“雙師素質”教師占比91%以上。現有國家級綠色生物制造技術教師教學創新團隊1個、省級教學創新團隊3個、科技創新團隊2個、“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3個,獲批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資助項目10個,獲教育部認定雙師型基地3個,獲評全國技術能手2人、江蘇省技術能手5人、全國化工職教名師6人、江蘇省高校教學名師3人、江蘇省雙創人才2人、產業教授11人、“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18人、“青藍工程”優秀中青年學術帶頭人9人、“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36人,“江蘇省科技副總項目”入選對象19人。形成了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層次分明的教師發展梯隊,打造了“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數量充足”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