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和世界排名分別是多少呢?
大學的發展是動態的,不同的年份榜單排名不同,那么蘭州大學最新軟科排名第幾呢?新高考網帶你一起來看看軟科(ARWU)提供的歷年在國內國際排名數據情況。
一、蘭州大學最新軟科排名(國內+世界)
1、按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主榜):蘭州大學2025年全國排名第39位;
2、按照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蘭州大學2024年世界排名第201-300位。
軟科點評:百年名校底蘊深厚,萃育英才實力一流。
附:蘭州大學歷年軟科排名變化一覽表
年份 | 國內排名 | 世界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
---|---|---|---|---|---|---|
2025 | 39 | - | 蘭州大學 | 甘肅 蘭州市 | 綜合 | |
2024 | 38 | 201-300 | 蘭州大學 | 甘肅 蘭州市 | 綜合 | |
2023 | 40 | 201-300 | 蘭州大學 | 甘肅 蘭州市 | 綜合 | |
2022 | 38 | 301-400 | 蘭州大學 | 甘肅 蘭州市 | 綜合 | |
2021 | 39 | 301-400 | 蘭州大學 | 甘肅 蘭州市 | 綜合 | |
注:“世界排名”全稱為“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
有些同學可能認為蘭州大學軟科排名不高,為什么這么低;也有些同學認為排名太高了,備受吐槽!因為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很難得到全部人的認可,我們在志愿填報擇校時還是要多方了解,理性選擇!
軟科排名簡介: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前身是“中國最好大學排名”,自2015年首次發布以來,以專業、客觀、透明的優勢贏得了高等教育領域內外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已經成為具有重要社會影響力和權威參考價值的中國大學排名領先品牌。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ShanghaiRanking's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簡稱ARWU),由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于2003年首次發布,每年排名的全球大學超過2500所,發布最為領先的前1000所大學。
二、蘭州大學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是 | 是否是211 | 是 |
是否是雙一流 | 是 | 主管單位 | 教育部 |
創建時間 | 1909年 | 博士點數量 | 27 |
碩士點數量 | 47 | 學校類型 | 公辦 |
所在城市 | 甘肅 蘭州市 | 辦學層次 | 985、211、雙一流、101計劃、研究生院(部)、保研、國重點、省部共建 |
三、蘭州大學簡介
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勤奮、求實、進取”的優良學風,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不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我國首批設置文、理科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首批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高校,是我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19所高校之一。截止目前,現有本科生20686人,碩士研究生15081人,博士研究生5326人。有99個本科專業,16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有10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5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國家級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8個強基計劃招生專業,2門課程獲評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6萬余名校友以濃郁的家國情懷、獨特的堅守奮斗,贏得了“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勤奮實干”的美譽。改革開放以來,畢業生榮膺兩院院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者數量均名列全國高校前茅。
學校秉持“頂天立地”的科研觀,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將地域的比較劣勢轉化為基于自然稟賦的比較優勢,推動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甚至國際科學問題,在4個一流建設學科以及磁學、核學、細胞活動與逆境適應、青藏高原、冰川凍土、風沙治理、多肽藥物、西部高發疾病、敦煌學、民族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亞問題、政府績效治理、應急管理、區域經濟學等方面研究成果顯著。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領域,緊盯“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創新研究機構,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現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6個;教育部創新團隊8個;自然科學類重點研究基地216個,其中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建設2個、參與共建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前沿科學中心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人文社會科學國家級重大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四部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聯合研究院1個,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1個,國家語委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1個,中央有關部門智庫培育平臺1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備案)4個,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1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