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四系是我國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學的法律系的簡稱,它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和法律專業。
“五院”分別是指:中國政法大學(原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大學(原西南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大學(原西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大學(原華東政法學院)。
“四系”分別是指:北京大學法學院(原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原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學院(原吉林大學法學系)、武漢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律系)。
在法學領域,一直以來“五院四系”享有極高的聲譽,也由此,法學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只有從“五院四系”走出來的人,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法學科班生”。
五院高校排名 |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
50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 昌平區 | 政法 | 211,國重點,保研,雙一流 |
67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湖北 武漢市 | 財經 | 211,省重點,保研,雙一流 |
135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海 松江區 | 政法 | 省重點,保研 |
148 | 西南政法大學 | 重慶 渝北區 | 政法 | 國重點,保研 |
232 | 西北政法大學 | 陜西 西安市 | 政法 | 省屬,保研 |
四系高校排名 |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2 | 北京大學 | 北京 海淀區 | 綜合 | 985,211,國重點,保研,雙一流 |
9 | 武漢大學 | 湖北 武漢市 | 綜合 | 985,211,國重點,保研,雙一流 |
18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海淀區 | 綜合 | 985,211,保研,國重點,雙一流 |
27 | 吉林大學 | 吉林 長春市 | 綜合 | 985,211,國重點,保研,雙一流 |
下面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9所高校。
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成立的由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的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合并組建的北京政法學院,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寫"北京政法學院"校匾。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錢端升先生為學校首任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現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1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就業情況:根據中國政法大學發布的最新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中國政法大學2021年學校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7.51%(其中,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率97.23%,研究生畢業去向落實率97.80%)。畢業生就業排名前五的行業依次是: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包含律師事務所),金融業,教育行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西南政法大學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以劉伯承元帥為校長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1978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司法部直屬唯一重點政法高校,被譽為新中國法學界的"黃埔軍校",是新中國最成功的教育典范。1995年被正式更名為"西南政法大學"。 西政擁有六個法學院,分別是民商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經濟法學院(生態法學院)、法學院、行政法學院(監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人工智能法學院(應用法學院)。學科實力強勁,經濟法學和訴訟法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在西南政法屆雖還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也受到川大、重大等院校的很大沖擊。
就業情況:西南政法大學2021屆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0.32%,其中本科畢業生為 88.48%,碩士畢業生為 94.19%,博士畢業生為 98.10%。就業行業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教育”。
華東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為主體,兼有哲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1952年6月,原圣約翰大學、復旦大學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社會系合并組建華東政法學院,2007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華東政法大學。華政擁有七個法學院,分別是法律學院、經濟法學院、國際法學院、刑事法學院、國際金融法律學院、刑事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由于幾次的撤校風波,華政的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是依托于上海的區位優勢,學校發展還是非常迅猛,行業認可度和錄取分數也達到高位。法律史是華政的國家重點學科,知識產權方面也非常有特色和優勢。
就業情況: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畢業生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3.19%,其中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2.69%,碩士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3.97%,博士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5.45%。
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法律專業人員、公務員、金融/經濟業務人員。
1953年,以中原大學財經學院、政法學院為基礎,分別成立了中南財經學院和中南政法學院。2000年國務院批準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財經大學和中南政法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教育部直屬重點建設高校。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于風景秀麗的南湖湖畔,首義校區位于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中南財經政法的法學院就是原來的中南政法學院,也是亞洲最大的法學院,本碩博共計接近5000人。由于211地位的加持,法學發展整體向好,法學學科也被評為學校的“雙一流”學科。民商法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學校的優勢方向之一。
就業情況: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畢業生總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3.19%,其中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2.69%,碩士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3.97%,博士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95.45%。
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法律專業人員、公務員、金融/經濟業務人員。
西北政法大學前身是1939年11月復辦的陜北公學,1958年9月,西北大學法律系調入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成立西北政法學院,2006年11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更名為西北政法大學。學校是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承擔全部3個類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任務,法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是國家級創新實驗區。
西北政法擁有七個法學院,分別是行政法學院(紀檢監察學院)、刑事法學院、民商法學院、經濟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國際法學院、反恐怖主義法學院(國家安全學院)、公安學院(公共安全法學院)。西法大如今在五院中實力較弱,第四輪學科評估只有B+水平,目前還沒有正式的博士點。不過其在西北政法屆還是有相當的認可度,想在西北發展的考生可以選擇。
就業情況:2021年西北政法大學畢業整體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82.30%。本科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83.09%,研究生畢業去向落實率為 79.87%。就業行業主要為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含法律服務業),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批發和零售業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成立于1999年6月26日,其前身為北京大學法律學系。北京大學法律學科發軔于1904年,在中國現代法學教育中歷史最為悠久。北大在國內的地位眾所周知,法學又是它的強勢學科,能來這里學法學是很多考生的夢想。北大的法學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在法理學、憲法與行政法、經濟法、刑法等四個領域實力更加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前身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于1950年,1988年經國家批準改建為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是全國首批獲準在法學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博士點和碩士點覆蓋了全部的二級學科。擁有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含所有二級學科)1個(法學)、國家級重點二級學科4個,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法學博士后流動站(含全部博士學位學科點)。人大的法學院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的搖籃”。在以往的四次學科評估,有排名的時候第一,沒有排名的時候是A+實力,也是很多有志于法學領域考生的夢想之地。
武漢大學法學院源于1926年武昌法科大學,1928年校名命名為武漢大學時,法學院就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先后云集王世杰、周鯁生、梅汝璈等一大批著名法學家,辦學聲譽影響海內外。1979年恢復法律系,1986年成立法學院。2003年獲批國家首批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11個碩士點、6個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武大的法學有其自身特色,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是國家重點學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是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在這些領域擁有很強的實力。武大的法學在全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力,在華中和華南地區影響力更加突出,因此想在這些區域發展的考生可以重點考慮。
吉林大學法學院其前身是吉林大學法律系,建于1948年,是"十年浩劫"中我國僅存的未停辦的兩所大學的法律系之一。其辦學歷史則始于1948年創建的東北行政學院司法系,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吉林大學法律系改建為吉林大學法學院。現已成為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良好聲譽、重要地位的法學教育與研究基地。
吉大由于合校和地域等因素,發展速度較慢,法學學科的發展也弱于其它三系。但是吉大也有其自身的優勢,985的地位加之很有性價比的錄取分數,還是能吸引很多考生。法學在學校一眾學科中地位也非常高,資源很多。法學理論和刑法學為國家重點學科,也是吉大法學的優勢方向,可以重點考慮。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