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國家創新人才儲備100強的高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山大學、東南大學、四川大學等。其中清華、北京、上交大居榜單前3名,是我國高校創新人才數量最多的大學,分別達211人、172人、147人。
2025高校創新人才儲備百強排名榜前十名:清華大學(排名第一)、北京大學(第2名)、上海交通大學(第3名)、復旦大學(第4名)、浙江大學(第5名)、西安交通大學(第6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7名)、同濟大學(第8名)、武漢大學(第9名)、中南大學(第10名)。
創新人才,是一個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個國家快速發展的根基。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基地,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擔,是我國創新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在這些政策的推動下,不少高校成為了培養和輸送優秀青年學者的搖籃。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高校創新人才儲備百強名單,看一看你所在的大學排名多少?
近5屆“博新計劃”與“青托工程”獲選人員所在高校統計 | |||||
---|---|---|---|---|---|
序號 | 學校名稱 | 學校層次 | 博新計劃 | 青托工程 | 總計 |
1 | 清華大學 | 雙一流 | 133 | 78 | 211 |
2 | 北京大學 | 雙一流 | 120 | 52 | 172 |
3 | 上海交通大學 | 雙一流 | 93 | 54 | 147 |
4 | 復旦大學 | 雙一流 | 103 | 19 | 122 |
5 | 浙江大學 | 雙一流 | 69 | 40 | 109 |
6 | 西安交通大學 | 雙一流 | 63 | 30 | 93 |
7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雙一流 | 64 | 13 | 77 |
8 | 同濟大學 | 雙一流 | 47 | 30 | 77 |
9 | 武漢大學 | 雙一流 | 46 | 27 | 73 |
10 | 中南大學 | 雙一流 | 27 | 46 | 73 |
11 | 華中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31 | 41 | 72 |
12 | 北京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25 | 47 | 72 |
13 | 中山大學 | 雙一流 | 50 | 16 | 66 |
14 | 東南大學 | 雙一流 | 22 | 37 | 59 |
15 | 四川大學 | 雙一流 | 34 | 24 | 58 |
16 | 中國農業大學 | 雙一流 | 30 | 23 | 53 |
17 | 山東大學 | 雙一流 | 25 | 28 | 53 |
18 | 天津大學 | 雙一流 | 20 | 32 | 52 |
19 | 湖南大學 | 雙一流 | 33 | 16 | 49 |
20 | 南京大學 | 雙一流 | 28 | 19 | 47 |
21 | 電子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27 | 19 | 46 |
22 | 吉林大學 | 雙一流 | 23 | 15 | 38 |
23 | 大連理工大學 | 雙一流 | 17 | 21 | 38 |
24 | 華東理工大學 | 雙一流 | 25 | 12 | 37 |
25 | 東北大學 | 雙一流 | 9 | 24 | 33 |
26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12 | 20 | 32 |
27 | 重慶大學 | 雙一流 | 10 | 19 | 29 |
28 | 北京郵電大學 | 雙一流 | 5 | 23 | 28 |
29 | 鄭州大學 | 雙一流 | 16 | 11 | 27 |
30 | 北京協和醫學院 | 雙一流 | 10 | 17 | 27 |
31 | 蘇州大學 | 雙一流 | 15 | 10 | 25 |
32 | 西南交通大學 | 雙一流 | 6 | 19 | 25 |
33 | 廈門大學 | 雙一流 | 22 | 2 | 24 |
34 | 北京工業大學 | 雙一流 | 11 | 13 | 24 |
35 | 武漢理工大學 | 雙一流 | 4 | 19 | 23 |
36 | 北京師范大學 | 雙一流 | 15 | 7 | 22 |
37 | 華南理工大學 | 雙一流 | 10 | 12 | 22 |
38 | 中國科學院大學 | 雙一流 | 15 | 6 | 21 |
39 | 南開大學 | 雙一流 | 8 | 1 | 21 |
40 | 首都醫科大學 | \ | 4 | 17 | 21 |
41 | 江南大學 | 雙一流 | 10 | 10 | 20 |
42 | 南京農業大學 | 雙一流 | 10 | 10 | 20 |
43 | 北京交通大學 | 雙一流 | 5 | 15 | 20 |
44 | 中國礦業大學 | 雙一流 | 3 | 16 | 19 |
45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雙一流 | 13 | 5 | 18 |
46 | 華中農業大學 | 雙一流 | 11 | 7 | 18 |
47 | 暨南大學 | 雙一流 | 8 | 9 | 17 |
48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雙一流 | 10 | 6 | 16 |
49 | 河海大學 | 雙一流 | 7 | 9 | 16 |
50 | 南方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5 | 11 | 16 |
51 | 華東師范大學 | 雙一流 | 10 | 5 | 15 |
52 | 深圳大學 | \ | 8 | 7 | 15 |
53 | 北京林業大學 | 雙一流 | 7 | 8 | 15 |
54 | 華北電力大學 | 雙一流 | 3 | 12 | 15 |
55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 雙一流 | 6 | 8 | 14 |
56 | 東華大學 | 雙一流 | 2 | 11 | 13 |
57 |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 雙一流 | 2 | 11 | 13 |
5 | 南方醫科大學 | \ | 8 | 4 | 12 |
59 | 北京化工大學 | 雙一流 | 5 | 7 | 12 |
60 | 上海大學 | 雙一流 | 2 | 10 | 12 |
61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雙一流 | 2 | 10 | 12 |
62 | 大連海事大學 | 雙一流 | 1 | 11 | 12 |
63 | 昆明理工大學 | \ | 1 | 11 | 12 |
64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雙一流 | 7 | 2 | 9 |
65 | 廣東工業大學 | \ | 3 | 6 | 9 |
66 | 太原理工大學 | 雙一流 | 1 | 8 | 9 |
67 | 西湖大學 | \ | 8 | 8 | |
68 | 蘭州大學 | 雙一流 | 5 | 3 | 8 |
69 | 廣州醫科大學 | 雙一流 | 4 | 4 | 8 |
70 | 中國海洋大學 | 雙一流 | 4 | 4 | 8 |
71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 | 8 | 8 | |
72 | 華南師范大學 | 雙一流 | 6 | 1 | 7 |
73 | 天津醫科大學 | 雙一流 | 4 | 3 | 7 |
74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雙一流 | 3 | 4 | 7 |
75 | 中國藥科大學 | 雙一流 | 3 | 4 | 7 |
76 | 東北林業大學 | 雙一流 | 7 | 7 | |
77 | 南昌大學 | 雙一流 | 3 | 3 | 6 |
78 | 陜西師范大學 | 雙一流 | 3 | 3 | 6 |
79 | 西南大學 | 雙一流 | 2 | 4 | 6 |
80 | 福州大學 | 雙一流 | 1 | 5 | 6 |
81 | 海南大學 | 雙一流 | 1 | 5 | 6 |
82 | 西北大學 | 雙一流 | 1 | 5 | 6 |
83 | 廣西大學 | 雙一流 | 6 | 6 | |
84 | 江蘇科技大學 | \ | 6 | 6 | |
85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雙一流 | 2 | 3 | 5 |
86 | 西安科技大學 | \ | 2 | 3 | 5 |
87 | 燕山大學 | \ | 2 | 3 | 5 |
88 | 長安大學 | 雙一流 | 2 | 3 | 5 |
89 | 南京師范大學 | 雙一流 | 1 | 4 | 5 |
90 | 揚州大學 | \ | 1 | 4 | 5 |
91 | 中國人民大學 | 雙一流 | 1 | 4 | 5 |
92 | 合肥工業大學 | 雙一流 | 5 | 5 | |
93 | 江蘇大學 | \ | 5 | 5 | |
94 | 南京林業大學 | 雙一流 | 5 | 5 | |
95 | 山東科技大學 | \ | 5 | 5 | |
96 | 天津工業大學 | 雙一流 | 5 | 5 | |
97 | 武漢科技大學 | \ | 5 | 5 |
在這份榜單中,共計97所高校進入榜單,上榜高校既包括我國頂尖高校的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也包括各省份區域重點大學的深圳大學、廣東工業大學等。
統計發現,從近5屆“博新計劃”與“青托工程”的獲選人數來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名列前茅,獲選人數均在100位以上。(2022、2023年博新計劃名單未公布軍隊、國防科工等系統人員,因此工信部直屬7所高校和軍事類高校不納入統計)
非“雙一流”高校中,人數靠前的分別是首都醫科大學(21人)、深圳大學(15人)、南方醫科大學(12人)、昆明理工大學(12人)等高校。
西安交通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同出一脈,由老交通大學1957年分設而成,在2000年的高校合并浪潮中,原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陜西財經學院合并組建為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目前,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學科19個,包括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工商管理等;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8個,包括力學、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
在這份榜單中,西安交通大學以擁有93名創新人才,其中博新計劃63人、青托工程30人,居我國高校第6名,僅次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幾所高校。
中南大學,是一所正式命名時間較短的一所985工程大學,由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中南工業大學于2000年合并組建而成,其中湖南醫科大學的前身為我國創辦時間最早的西醫高等學校湘雅醫學專門學校,享有“南湘雅、北協和”的盛譽;中南工業大學的前身為創辦于1952年的中南礦冶學院,享有中國“礦冶黃埔”之稱;長沙鐵道學院的前身為創辦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學院,有中國土木工程“三駕馬車”之美譽。
此外,居榜單前列的高校還有鄭州大學、蘇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是考生報考的優選。
相關推薦:
2025國家創新人才儲備高校名單及排名(最新TOP100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