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是一所985、211、雙一流、國家重點、保研、研究生院、E9、省部共建、101計劃大學,學校辦學實力強,校園環境優美,學校共開設32個學院,98個本科專業,那么大連理工大學王牌專業有哪些,排名怎么樣?學什么專業好?
1、國家級特色專業24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水利水電工程、軟件工程(設2個專業方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建筑學、土木工程、應用物理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船舶與海洋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環境工程、工程力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生物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應用化學、功能材料、信息與計算科學、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能源化學工程。
2、遼寧省級特色專業7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環境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
3、學科評估(第四輪):A(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A-(力學、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B+(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軟件工程)、B(應用經濟學、物理學、化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公共管理)、B-(哲學、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C+(生物學、光學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C(交通運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
4、雙一流建設學科:力學、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這些都是大連理工大學優勢特色專業,是本校排名最好的專業,也是志愿填報熱門選擇的專業,就業率高,薪資待遇前景都不錯!以下為新高考網整理的大連理工大學專業排名榜,歡迎參考!
大連理工大學王牌專業排名(研究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全國第2名)、化學工程與工藝(全國第3名)、土木工程(全國第4名)、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全國第1名)、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全國第1名)、公共事業管理(全國第2名)、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全國第2名)、應用化學(全國第3名)、水利水電工程(全國第4名)、城鄉規劃(全國第4名)。
專業檔次 | 全國排名 | 專業名稱 | 星級排名 | 辦學層次 |
---|---|---|---|---|
A++ | 2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3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4 | 土木工程 | 7★ | 世界知名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1 | 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1 |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2 | 公共事業管理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2 |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3 | 應用化學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4 | 水利水電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4 | 城鄉規劃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5 | 船舶與海洋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5 | 工程力學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5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6 | 能源與動力工程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6 | 英語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7 | 思想政治教育 | 6★ | 世界高水平、中國頂尖專業 |
A++ | 1 | 海洋資源開發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 | 功能材料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7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8 | 電子信息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9 | 應用物理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9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0 | 工程管理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1 | 環境科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2 | 生物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2 | 建筑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6 | 工商管理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7 | 車輛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8 | 軟件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19 | 市場營銷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4 | 環境工程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7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9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31 | 金融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35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36 | 自動化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41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5★ | 中國一流專業 |
A+ | 2 | 化學工程與工業生物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2 | 數理基礎科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3 | 環境生態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3 | 能源化學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4 | 納米材料與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4 | 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4 | 網絡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8 | 生物信息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8 | 運動康復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8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9 | 環境設計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0 |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1 | 廣播電視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2 | 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2 | 物流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3 | 交通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3 | 金屬材料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4 | 數字媒體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5 | 物流管理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A | 17 | 工業設計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8 | 安全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18 | 材料物理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0 | 制藥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1 | 生物醫學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3 | 物聯網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3 | 翻譯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4 | 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29 | 俄語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3 | 日語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6 | 生物科學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39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42 | 視覺傳達設計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45 | 電子商務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53 | 測控技術與儀器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54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69 | 通信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7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4★ | 中國高水平專業 |
B++ | 6 | 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0 | 海洋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4 | 知識產權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9 | 雕塑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9 | 管理科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27 | 漢語言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29 | 商務英語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31 | 運動訓練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40 | 藝術設計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40 | 哲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54 | 工業工程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69 | 人力資源管理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85 | 藥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96 | 生物技術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22 | 經濟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151 | 漢語言文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B+ | 208 | 法學 | 3★ | 中國區域一流專業 |
1.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是2003年教育部針對國內對集成電路設計和系統設計人才大量需求的現狀而最新設立的本科專業之一。集成電路設計和應用是多學科交叉高技術密集的學科,是現代電子信息科技的核心技術,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它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模式,以培養既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具有豐富的集成電路開發、電子系統集成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復合型和應用型高級集成電路和電子系統集成人才為目標,重視本專業的發展前沿和相關專業知識的拓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2.水利水電工程
本專業是以力學、水文學等為基礎,研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相關的基本理論及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方法,研究消除水災、科學利用水資源及水能資源的綜合性學科。隨著我國乃至全球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能源危機的日益加劇,加快江河治理、優先發展水電、開發利用水能——清潔再生能源,以及水資源優化配置成為當務之急,這使該專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軟件工程(設2個專業方向)
軟件工程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件的學科。它涉及程序設計語言、數據庫、軟件開發工具、系統平臺、標準、設計模式等方面。在現代社會中,軟件應用于多個方面。典型的軟件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游戲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件的應用,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 。
4.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是研究各種工業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從設計、制造、運行控制到生產過程的企業管理的綜合技術學科。本專業任務是運用先進制造技術的理論與方法解決現代工程領域中的復雜技術問題,以實現產品智能化的設計與制造。該專業已成為裝備制造業、汽車工業、材料工業、機電產品等工業技術的龍頭,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各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5.電子信息工程
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電子信息工程已經涵蓋了社會的諸多方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是集現代電子技術、信息技術、通信技術于一體的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主要是學習基本電路知識,并掌握用計算機等處理信息的方法。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各行業大都需要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人才,而且薪金很高。學生畢業后可以從事電子設備和信息系統的設計、應用開發以及技術管理等。
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建有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4個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優化與CAE軟件全國重點實驗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電子政務模擬仿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工業裝備節能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先進裝備設計與CAE軟件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橋梁與隧道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熱能綜合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大連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國家級技術轉移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1個國家級技術中心(大連理工大學國家振動與強度測試中心),1個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研究基地,1個國家知識產權(遼寧)培訓基地,1個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全國首批);1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遼寧綠色化學化工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9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精密與特種加工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生態與環境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能源利用與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智能控制與優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社會計算與認知智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生物制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4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模塑建材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業裝備監測與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進高分子及復合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能源與碳封存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遼寧應用數學中心,35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12個遼寧省專業技術創新中心,15個遼寧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1個全國首批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個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6個省級重點新型智庫,20個省部級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個國家創新研究群體,4個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10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001年以來,學校共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勵63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34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牽頭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63項。2012年以來,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2項、銀獎3項、優秀獎14項。
學校堅定不移推進教育對外開放,圍繞“完善拓展‘一帶一路’,深耕東北亞、深化歐美”國家及地區國際合作的區域戰略布局,全方位開展教學、師資、人才培養、科研和組織管理國際化工作。目前,與43個國家和地區的313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發起中國卓越大學聯盟-日本國立六大學聯盟以及中國-烏克蘭大學聯盟,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等19個國際大學聯盟。學校建有3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合作高校分別是日本立命館大學、英國萊斯特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個(合作高校為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有國家公派、聯合培養、交換學習、短期交流訪問等各類450余項學生海外交流項目,年選派規模達2500余人次;教師長短期出國(境)公派、進修、參會、訪問年均1700余人次;年均聘請長短期海外專家學者近600人來校工作訪學;2023年以來學校有留學生1660人,其中學歷生占比56.7%。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