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軟件學院到底好不好?口碑怎么樣?值得讀嗎?在高考志愿填報時,這些都是廣大考生和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以下為新高考網整理的校友評價、學校排名、學校簡介等,比較能夠客觀反映學校的真實情況,歡迎參考!
廣州軟件學院怎么樣好不好
口碑1:
軟件行業不錯,畢竟學校名字都是軟件學院了,在軟件行業還是有口碑的其他專業不做多推薦……學費倒是一年一年的漲了,不過為了學歷,來讀個貴的學校也是沒辦法的,能去好學校就盡量去好學校吧
口碑2:
非常不錯的一間學校,能夠帶給你很不錯的學習環境,但是因為學生層次問題,氛圍確實一般,所以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但是學校的師資,硬件等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的
口碑3: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簡稱華軟學院)成立于2002年,創建之初是由廣州大學和社會力量合作舉辦的民辦二級學院,2006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確認為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獨立學院。華軟學院設有軟件工程系、網絡技術系、電子系、計算機系、數碼媒體系、游戲系、管理系、國際經貿系、財會系、外語系等10個系,開設包括廣東省“十一五”特色專業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在內的28個本科專業,涵蓋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等5大學科門類。
口碑4:
華軟除了網絡有限制、食堂較差之外,整體都算不錯,老師負責任、學習氛圍好(氛圍說是自己創造的,可以多去泡圖書館),認真學習出來很容易找工作~!建議不要荒廢時間!
口碑5:
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校有許多弊端.比如說,學校的師資、校舍、規模、文化背景等千差萬別,事實上很難制定統一的合理的評價標準.條件好的學校年年獲獎,缺乏前進動力;條件不錯。
口碑6:
軟件技術相對于其他普通本科學校較為優勢,有許多的比賽資源,優秀的教師團隊,優雅的讀書環境。離市區偏遠,適合讀書。獎學金豐富,可以靠獎學金來充當生活費。
口碑7:
學校總體還可以、就是校園環境漂亮,食堂就不太好了,欠缺,總體師資也就那樣吧、感覺大學也都差不多.........................
口碑8:
學院發展的越來越好,在同批次院校中名列前矛,招生質量越來越高,招生數量也逐漸增多,教學環境正漸完善。
口碑9:
學校占地小,但學生人數卻也不少,是優點是缺點就因人而異了,對我而言,我是挺喜歡的,因為走路去上課不用花太多時間。然后師資力量確實一般,大學還是得多自學。學習氛圍也一般,在期末和靠四六級的時間,圖書館的人倒是多了不少,平時的話過去一般都有位置。食堂是我覺得最大的敗筆,可能我口比較刁,但是食堂的環境是真的很不好,迫不得已不會想在那邊吃飯的。宿舍的配套設施倒是完備。軟件系是最熱門的了,同時也是最好就業的,畢竟都叫軟件學院了,還是有點東西的。創業的氛圍也很濃重,各種創業支持、創業基地。
口碑10:
華軟還是很不錯的。大學的學習氛圍的話是要看個人吧。食堂一般般,大部分時間都會去學校對面吃。環境算很不錯的,4人一間的宿舍,有空調有熱水器,跟舍友一起合買了洗衣機都很方便。學校比較熱門的應該是軟件系。學費略貴,特別是藝術類專業。
以上只是部分網友的評價,對于廣州軟件學院怎么樣好不好,相信已經有了初步判斷~
最后祝大家能考上心儀的大學!
廣州軟件學院全國排名
根據錄取難易度排行榜數據看,廣州軟件學院全國排名第885位。
院校 | 排行榜 | 排名 | 所在地 | 類型 | 辦學層次 |
---|---|---|---|---|---|
廣州軟件學院 | 錄取難易度 | 885 | 廣東 廣州市 | 理工 | 中國高水平大學,獨立學院 |
廣州軟件學院簡介:
2002年,廣州軟件學院誕生在廣州的后花園——從化。2006年開始實施本科層次的學歷教育,前身為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2020年12月,經教育部批準,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轉設更名為廣州軟件學院。學校董事長梁冠軍先生是美國著名僑領、華人知名實業家、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僑聯顧問、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美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
學校注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依托信息產業,以計算機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為立足點,重點發展信息技術類專業群,形成以軟件與信息技術類專業為龍頭,以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為特色的專業群,與華為、奇安信、中軟國際、中科智城、京東等知名企業在信息技術、空間安全、智慧物流等領域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建專業,協同育人,同時在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區塊鏈等領域,強化工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共同培養適應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打造信息技術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面向海內外吸納優秀人才,有專業素質過硬的專家教授,也有海外留學歸國的人員,還有來自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人才。按照“德業并重,引育并進”的建設思路,大力實施“雙百計劃”和“優才計劃”,健全人才引育機制,大力支持青年教師成長與發展,近百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或參與訪問學者計劃,擁有一支規模適度、相對穩定、素質良好的師資隊伍,成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