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是幾本
通過青海民族大學近幾年在各地錄取批次得知:青海民族大學在河南、云南、新疆、云南等省都是本科第二批次錄取,所以青海民族大學是二本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各省市錄取批次
省份 | 類型 | 文理科(招生批次) | 年份 | 最低分數線/位次 | 省控線 |
---|---|---|---|---|---|
新疆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 | 2024 | 343 / - | 304 |
四川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 | 2024 | 515 / 28682 | 457 |
河南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 | 2024 | 511 / 31332 | 428 |
寧夏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 | 2024 | 483 / 4360 | 419 |
陜西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 | 2024 | 468 / 20307 | 397 |
山西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B段) | 2024 | 477 / 16195 | 446 |
云南 | 普通類 | 文科(本科二批及預科) | 2024 | 533 / 20521 | 480 |
新疆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319 / - | 262 |
四川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512 / 118741 | 459 |
四川 | 中外合作辦學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90 / 150457 | 459 |
河南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76 / 188251 | 396 |
河南 | 較高收費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42 / 248270 | 396 |
寧夏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17 / 17270 | 371 |
陜西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49 / 79142 | 372 |
陜西 | 中外合作辦學 | 理科(本科二批) | 2024 | 431 / 92459 | 372 |
山西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B段) | 2024 | 447 / 81117 | 418 |
云南 | 普通類 | 理科(本科二批及預科) | 2024 | 442 / 89679 | 420 |
云南 | 中外合作辦學 | 理科(本科二批及預科) | 2024 | 417 / 107006 | - |
查看更多數據:http://www.guanggunyy8.com/zhiyuan/ |
青海民族大學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雙一流 | 否 | 主管單位 | 省政府 |
創建時間 | 1949年 | 博士點數量 | 1 |
碩士點數量 | 17 | 學校類型 | 民族 |
所在城市 | 青海 西寧市 | 辦學層次 | 區域高水平大學 |
青海民族大學創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新中國第一所民族院校,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學府。1956年9月經國務院正式定名為青海民族學院。學校于1979年招收藏語言文學、民族史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批碩士學位授權,是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開展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單位。2009年更名為青海民族大學。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民委簽訂協議共建青海民族大學。2018年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民族地區發展,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共發展、與青海共命運,譜寫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氣壯山河的精彩華章。
學校高度重視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交流,現與德國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日本南山大學、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蒙古國烏蘭巴托大學、韓國韓南大學和我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41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關系。在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聯合舉辦孔子學院,實現我省孔子學院建設零的突破。與波蘭波茲南生命科學大學合作舉辦的土地資源管理本科教育項目獲批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為省內唯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建有區域國別研究院和六個區域國別研究基地,其中“中亞-土庫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馬拉雅山地國家研究基地”獲批為國家民委重點研究基地。學校自招收外國留學生起已累計培養3000余名外國留學生,現有年度外國留學生百余名,是青海省培養留學生最多的高校。2012年以來,在教育部關懷下,形成以天津大學為組長單位,廈門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為成員單位的“組團式”對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學格局,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體育學院、天津音樂學院、南京理工大學、蘇州大學、東華理工大學等高校也與我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流關系,構建起“3+9”的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新格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