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寧夏高考物理類435分左右(433分、434分、435分、436分、4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寧夏理科考生43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寧夏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寧夏高考分數線,寧夏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數線為432分。寧夏理科435分已經達到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5年寧夏物理類43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9所):
省內:寧夏大學(國際班)(最低432分)、寧夏大學(在中衛市就讀)(最低432分)、寧夏大學(中外合作)(最低432分)、寧夏師范大學(最低421分)。
省外:重慶工商大學(最低437分)、安徽中醫藥大學(最低436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最低435分)、集美大學(最低434分)、江西理工大學(最低433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寧夏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績為4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13514名到第13689名,共有176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1、2025寧夏物理類4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內)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寧夏大學(國際班) | 公辦 | 432 | 14269 | 本一 |
2 | 寧夏大學(在中衛市就讀) | 公辦 | 432 | 14269 | 本一 |
3 | 寧夏大學(中外合作) | 公辦 | 432 | 14269 | 本一 |
4 | 寧夏師范大學 | 公辦 | 421 | 16413 | 本二 |
2、2025寧夏物理類4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西北師范大學(民族班) | 公辦 | 437 | 13337 | 本一 |
2 | 重慶工商大學 | 公辦 | 437 | 13337 | 本一 |
3 | 安徽中醫藥大學 | 公辦 | 436 | 13513 | 本二 |
4 | 江蘇科技大學 | 公辦 | 435 | 13689 | 本一 |
5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 | 公辦 | 435 | 13689 | 本一 |
6 | 浙江師范大學 | 公辦 | 434 | 13883 | 本一 |
7 | 南京財經大學 | 公辦 | 434 | 13883 | 本一 |
8 | 集美大學 | 公辦 | 434 | 13883 | 本二 |
9 | 長沙理工大學 | 公辦 | 433 | 14069 | 本一 |
10 | 江西理工大學 | 公辦 | 433 | 14069 | 本一 |
以上“2025年寧夏高考物理類4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寧夏錄取線都在435分左右(共有257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寧夏大學簡介:
寧夏大學是教育部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秉承“尚德、勤學、求是、創新”的校訓,弘揚“不怕困難,不畏風寒;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沙棗樹精神”,艱苦創業,負重拼搏,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特別是近年來,學校搶抓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雙一流”建設、“部區合建”等歷史性機遇,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著力提高辦學質量,不斷促進內涵發展,現已成為一所理、工、農、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
安徽中醫藥大學簡介:
安徽中醫藥大學前身為1952年創立的安徽省中醫進修班。195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安徽中醫學院。2011年,組建成立安徽省中醫藥科學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醫學院更名為安徽中醫藥大學。2014年,獲批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2023年,列入安徽省“雙一流”創建重點高校。學校是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國際合作基地,博士授權單位、碩士研究生推薦免試單位。
合肥市史 河 路 45號(史河路校區),郵編:230031
江蘇科技大學簡介:
江蘇科技大學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鎮江市,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特色鮮明的普通高等學校,是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學校綜合實力在第三方評價機構USNews2023世界大學綜合排名位居中國內地高校第130位,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位列中國高校第137位。
學校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為學校改革、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現有教職工26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近1700人。具有正高職稱人員270余人,副高職稱人員800余人,博士1260余人。擁有全職海外院士2人、特聘海外院士3人、古巴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等國家級人才11人,省部級高層次人才200余人;擁有江蘇省“333工程”領軍型人才團隊,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省“六大人才高峰”創新人才團隊等20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