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黑龍江高考物理類585分左右(583分、584分、585分、586分、58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黑龍江物理類考生58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黑龍江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黑龍江高考分數線,黑龍江物理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360分。黑龍江物理類585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黑龍江物理類58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10所):
省內:佳木斯大學(最低586分)、東北林業大學(最低579分)、東北農業大學(最低576分)、哈爾濱理工大學(最低570分)、東北林業大學(最低568分)。
省外:河北工業大學(最低587分)、北京語言大學(最低586分)、華中農業大學(最低585分)、西南交通大學(最低584分)、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最低583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黑龍江物理類考生中,高考成績為58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11484名到第11693名,共有210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1、2025黑龍江物理類58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內)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佳木斯大學 | 公辦 | 586 | 11483 | 本科 |
2 | 東北林業大學 | 公辦 | 579 | 12906 | 本科 |
3 | 東北農業大學 | 公辦 | 576 | 13544 | 本科 |
4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公辦 | 570 | 14906 | 本科 |
5 | 東北林業大學 | 公辦 | 568 | 15371 | 本科 |
2、2025黑龍江物理類58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河北工業大學 | 公辦 | 587 | 11271 | 本科 |
2 | 河北工業大學 | 公辦 | 587 | 11271 | 本科 |
3 | 中國醫科大學 | 公辦 | 586 | 11483 | 本科 |
4 | 北京語言大學 | 公辦 | 586 | 11483 | 本科 |
5 | 南京師范大學 | 公辦 | 585 | 11693 | 本科 |
6 | 華中農業大學 | 公辦 | 585 | 11693 | 本科 |
7 | 合肥工業大學 | 公辦 | 584 | 11885 | 本科 |
8 | 西南交通大學 | 公辦 | 584 | 11885 | 本科 |
9 | 西南交通大學 | 公辦 | 583 | 12112 | 本科 |
10 |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 公辦 | 583 | 12112 | 本科 |
以上“2025年黑龍江高考物理類58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黑龍江錄取線都在585分左右(共有174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河北工業大學簡介:
河北工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于1903年的北洋工藝學堂,是我國最早的培養工業人才的高等學校之一,創辦了全國最早的高校校辦工廠。1929年改稱河北省立工業學院,1995年更名為河北工業大學。學校1996年躋身國家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14年由河北省、天津市和教育部共建;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22年,入選新一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120年來,學校始終秉承“興工報國”辦學傳統和“勤慎公忠”校訓精神,形成了“工學并舉”的辦學特色,為國家培養了30余萬名優秀畢業生。近年來,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5個學科領域在ESI全球排名前1%排名中穩步提升。2020年獲評“全國文明校園”。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工程,不斷完善高水平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近年來,全職引進和培養了包括“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國家級人才34人,320余人具有國家級教學名師、“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等省部級以上專家稱號。現有教職員工28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1800余人。
南京師范大學簡介:
學校簡介 首頁 學校概況 學校簡介
“十四五”期間,學校將全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繼續堅持創新驅動、開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發展戰略,統籌內涵式、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四條路徑,實施人才集聚、資源匯聚、治理優化三大戰略舉措,堅持高質量發展與“雙一流”建設雙輪驅動,全面建設特色鮮明、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為“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合肥工業大學簡介:
學校深懷“工業報國”之志,秉承“厚德、篤學、崇實、尚新”的校訓,以“培養德才兼備,能力卓越,自覺服務國家的骨干與領軍人才”為人才培養總目標,形成了“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學校培育踐行“愛國愛校、篤學問道、團結合作、盡己奉獻、追求一流”的校園文化,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千人一名領軍人才”的人才培養成效被新華社等多家媒體持續廣泛追蹤報道。學校已經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學校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大力加強需求引導型基礎研究,聚焦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推進有組織科研和交叉學科研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重大項目、創新研究群體項目、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不斷取得突破,多項成果在國家重點工程和國防工程中得到應用。先后獲得多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國專利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重大獎項。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規模位居全國高校前列,年度授權發明專利數量穩居安徽省科研院所首位,是在皖輸出技術合同額最多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