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寧夏高考物理類600分左右(598分、599分、600分、601分、60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寧夏理科考生600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寧夏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寧夏高考分數線,寧夏理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數線為432分。寧夏理科600分已經達到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5年寧夏物理類600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南開大學(最低598分)、西北工業大學(最低596分)、電子科技大學(最低594分)、大連理工大學(最低593分)、天津大學(最低591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寧夏理科考生中,高考成績為60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433名到第449名,共有17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2025寧夏物理類600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南開大學 | 公辦 | 598 | 484 | 本一 |
2 | 西北工業大學 | 公辦 | 596 | 519 | 本一 |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民族班) | 公辦 | 594 | 552 | 本一 |
4 | 電子科技大學 | 公辦 | 594 | 552 | 本一 |
5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 公辦 | 593 | 572 | 本一 |
6 | 大連理工大學 | 公辦 | 593 | 572 | 本一 |
7 | 天津大學 | 公辦 | 591 | 604 | 本一 |
8 | 同濟大學(醫學班) | 公辦 | 585 | 720 | 本一 |
9 | 北京郵電大學 | 公辦 | 582 | 796 | 本一 |
10 | 四川大學 | 公辦 | 579 | 853 | 本一 |
以上“2025年寧夏高考物理類60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寧夏錄取線都在600分左右(共有12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介:
柏彥故地,巍巍學府。春秋代序,崢嶸航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戰場上,敵我空軍力量懸殊。戰爭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向制造過渡,國家“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1951年,國家決定將北洋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航空系并入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將云南大學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學航空系;將西南工業專科學校航空專修科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據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要求,設立北京航空學院,由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四川大學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學院成立大會在北京工業學院禮堂(原中法大學舊址)舉行。1988年,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
學校名師薈萃,人杰地靈。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發布“藍天新時代人才行動計劃”,系統謀劃人才隊伍發展藍圖。成立國際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面向世界學術前沿建設一批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突出“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設思路,大力引進海外優秀人才。深化分類卓越的人才人事制度改革,推動分系列發展評價貫穿教師成長發展全過程、全周期,師資隊伍建設再上新臺階。學校教職工總數6191人,其中專任教師3025人。專任教師中,84%具有高級職稱,89%具有博士學位。入選各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679人次,其中在校工作兩院院士37人,領軍人才294人次、青年人才370人次,國家級創新團隊45個。人才隊伍中涌現出眾多國家一等獎獲得者、領域專家和型號總師,以及一大批年輕有為、造詣精深的專家學者。完善“思想引領、榜樣示范、底線約束”三位一體的教師思政工作體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設立“立德樹人獎”作為最高榮譽,連續6年評選表彰74位師德楷模。
大連理工大學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學校以培養精英人才、促進科技進步、傳承優秀文化、引領社會風尚為宗旨,秉承“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為基本特質的大工精神,致力于創造、發現、傳授、保存和應用知識,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面向未來,學校將傳承大工紅色基因,發揚大工精神,以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踐行“四個服務”歷史使命,深化綜合改革,強化內涵特色,努力推動學校發展實現新的歷史跨越。
四川大學簡介:
岷峨挺秀,錦水含章。巍巍學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學大師云集,名師薈萃。學校教學科研崗共6789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學杰出教授9人,國家自然科學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8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入選者8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7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負責人22人(2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含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負責人82人(86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委托)及各類專項項目獲得者71人(84項);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2人、“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