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高考物理類700分左右(698分、699分、700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梢詧罂迹抠F州物理類考生700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貴州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貴州高考分數線,貴州物理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380分。貴州物理類700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貴州物理類700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北京大學(最低688分)、清華大學(最低687分)、復旦大學醫學院(最低680分)、清華大學(最低679分)、清華大學(最低677分)。
2025貴州物理類700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北京大學 | 公辦 | 688 | 43 | 本科 |
2 | 清華大學 | 公辦 | 687 | 46 | 本科 |
3 | 復旦大學醫學院 | 公辦 | 680 | 114 | 本科 |
4 | 清華大學 | 公辦 | 679 | 131 | 本科 |
5 | 上海交通大學 | 公辦 | 677 | 171 | 本科 |
6 | 清華大學 | 公辦 | 677 | 158 | 本科 |
7 | 浙江大學 | 公辦 | 676 | 196 | 本科 |
8 | 北京大學醫學部 | 公辦 | 676 | 187 | 本科 |
9 | 北京大學 | 公辦 | 676 | 182 | 本科 |
10 | 浙江大學醫學院 | 公辦 | 675 | 219 | 本科 |
以上“2025年貴州高考物理類70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貴州錄取線都在700分左右(共有10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北京大學簡介:
北京大學創辦于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產物,也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興學圖強的結果,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為現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長沙,共同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臨時大學又西遷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谷諔馉巹倮螅本┐髮W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復員。
浙江大學簡介:
浙江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等13個門類,設有7個學部、40個專業學院(系)、1個工程師學院、2個中外合作辦學學院、7家直屬附屬醫院。學校現有紫金港、玉泉、西溪、華家池、之江、舟山、海寧等7個校區,占地面積7390613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808.6萬冊。截至2023年底,學校有全日制學生67656人、國際學生5514人、教職工9557人,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全職院士27人、中國工程院全職院士21人、文科資深教授14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31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0人。2022年,浙江大學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21個學科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絕大多數學科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取得可喜進步。
浙江大學注重精研學術和科技創新,主動服務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了一批開放性、國際化的高端學術平臺,匯聚了各學科的學者大師和高水平研究團隊,產出了以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勢頭強勁,《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中華禮藏》、敦煌學等文化傳承創新成果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北京大學醫學部簡介:
北京大學醫學部地處北京市海淀區,前身是創建于1912年的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是中國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開辦的第一所專門傳授西方醫學的國立醫學校。1996年,通過國家首批“211工程”建設項目論證。2000年,與北京大學合并,同年啟動“985”計劃,隨著與校本部的深度融合發展,醫學取得長足進步。近年來,在“雙一流”建設支持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與100多所海外高校和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有40余所為戰略合作伙伴。與10余所協議學校建立了MD-PhD項目,與8所亞洲院校聯合開展公共衛生及口腔醫學領域的“亞洲校園”合作項目;設立了40余個短期交流項目,包括33個臨床海外輪轉項目和9個境外暑期學校及實習項目,2個虛擬在線國際交流項目和若干海外獎學金項目,搭建起國際醫學教育資源共享的平臺。在國際科研合作方面,醫學部與多個國際合作伙伴建立了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國際聯合研究平臺,該平臺被科技部認定為“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國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牽頭成立“中國-東盟高校醫學聯盟”,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醫學院校和醫療衛生機構在醫學教育、醫學研究和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全方位交流與合作,助力構建區域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