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高考歷史類635分左右(633分、634分、635分、636分、6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安徽歷史類考生63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安徽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安徽高考分數線,安徽歷史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462分。安徽歷史類635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安徽歷史類63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廈門大學(最低637分)、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最低636分)、華東師范大學(最低635分)、中國政法大學(最低634分)、廈門大學(最低638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安徽歷史類考生中,高考成績為6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753名到第788名,共有36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2025安徽歷史類6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公辦 | 637 | 698 | 本科 |
2 | 中山大學 | 公辦 | 637 | 693 | 本科 |
3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37 | 701 | 本科 |
4 |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 公辦 | 636 | 747 | 本科 |
5 | 華東師范大學 | 公辦 | 635 | 779 | 本科 |
6 | 中國政法大學 | 公辦 | 634 | 803 | 本科 |
7 | 西安交通大學 | 公辦 | 638 | 660 | 本科 |
8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38 | 638 | 本科 |
9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37 | 701 | 本科 |
10 | 四川大學 | 公辦 | 632 | 920 | 本科 |
以上“2025年安徽高考歷史類6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安徽錄取線都在635分左右(共有86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中山大學簡介:
今日的中山大學,由1952年院系調整后分設的中山大學和中山醫科大學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通過部省共建,在國家、地方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學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形成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特質。
孫中山認為創辦教育、是為了造就建設人才。廣東不只要有一個嶺南大學,而且必須要有“幾十個嶺南大學,中國必須要有幾百個嶺南大學,造成幾十萬幾百萬大學生”,但是學生學業成就之后,要“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變成富強”。這是學生的責任,到社會去發展聰明才智,這學與行,即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中國政法大學簡介:
中國政法大學是一所以法學學科為特色和優勢,兼有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等學科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和“111計劃”(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直屬于國家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共建,正致力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現有海淀區學院路和昌平區府學路兩個校區。
學校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最高學府”,在70余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各類優秀人才30多萬人。學校是國家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參與了自建校以來幾乎國家的所有立法活動,引領國家法學教育的創新、法學理論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國家對外進行法學學術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時,學校多學科和跨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人文社會科學高級專門人才,成為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人才培養的生力軍。
西安交通大學簡介: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創建了南洋公學,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學校堅持“求實學、務實業”辦學宗旨,強調“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學問、創一等事業、成一等人才”辦學目標。至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成為獨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學。抗戰時期,學校移至租界,內遷重慶,堅持滬渝兩地辦學,為抵御外侮,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師生積極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爭,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學校現有學生59267名,其中本科生24539名,研究生31194名,國際學生3534人,來自136個生源國;本科招生專業76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0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0個,博士后流動站30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8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目前學校共有省部級及以上基地228個,其中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3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1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