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學院要考多少分才能上?
2024年保定學院最容易考上的是山西省(本科二批B段文科)考生,錄取最低分數線是453分(分差7分);最難考上的是遼寧省(本科批物理類)考生,錄取最低分數線是485分(分差117分)。
2025年高考要考上保定學院:
1、河北(本科批)考生預測物理類485分、歷史類480分能上。
2、山西(本科批)考生預測物理類442分、歷史類451分能上。
3、天津(本科批)考生預測510分能上。
4、湖北(本科批)考生預測物理類500分、歷史類491分能上。
5、廣西(本科批)考生預測物理類423分、歷史類449分能上。
其它省份預測,詳見新高考網AI志愿填報助手。
究竟2025年需要考多少分能上保定學院?今年好不好考?比去年難還是更容易,以下為2024年保定學院多少分可以被錄取的最低分數線,可對比參考。
招生省份(批次) | 科目 | 最低分 | 省控線 | 分差 |
---|---|---|---|---|
河北(本科批) | 藝術類專業(物理類) | 485 | 448 | 37 |
藝術類專業(歷史類) | 480 | 449 | 31 | |
歷史類 | 486 | 449 | 37 | |
物理類 | 496 | 448 | 48 | |
河北(本科提前批B段) | 公費師范生(物理類) | 546 | - | - |
公費師范生(歷史類) | 553 | - | - | |
江西(本科批) | 物理類 | 480 | 448 | 32 |
歷史類 | 519 | 463 | 56 | |
四川(本科二批) | 理科 | 503 | 459 | 44 |
文科 | 506 | 457 | 49 | |
遼寧(本科批) | 物理類 | 485 | 368 | 117 |
歷史類 | 492 | 400 | 92 | |
湖北(本科批) | 物理類 | 500 | 437 | 63 |
歷史類 | 489 | 432 | 57 | |
海南(本科批) | 綜合類 | 503 | 483 | 20 |
云南(本科二批及預科) | 文科 | 515 | 480 | 35 |
理科 | 457 | 420 | 37 | |
陜西(本科二批) | 理科 | 444 | 372 | 72 |
文科 | 465 | 397 | 68 | |
重慶(本科批) | 物理類 | 500 | 427 | 73 |
歷史類 | 493 | 428 | 65 | |
安徽(本科批) | 物理類 | 501 | 465 | 36 |
歷史類 | 491 | 462 | 29 | |
福建(本科批) | 歷史類 | 478 | 431 | 47 |
物理類 | 504 | 449 | 55 | |
天津(本科批A段) | 綜合類 | 512 | 475 | 37 |
山東(普通類一段) | 綜合類 | 458 | 444 | 14 |
黑龍江(本科批) | 物理類 | 445 | 360 | 85 |
歷史類 | 460 | 410 | 50 | |
山西(本科二批B段) | 文科 | 453 | 446 | 7 |
理科 | 439 | 418 | 21 | |
甘肅(本科批C段) | 物理類 | 458 | 370 | 88 |
歷史類 | 486 | 421 | 65 | |
貴州(本科批) | 物理類 | 452 | 380 | 72 |
歷史類 | 503 | 442 | 61 | |
河南(本科二批) | 文科 | 494 | 428 | 66 |
理科 | 486 | 396 | 90 | |
湖南(本科批) | 物理類 | 467 | 422 | 45 |
歷史類 | 495 | 438 | 57 | |
廣西(本科批) | 歷史類 | 448 | 400 | 48 |
物理類 | 420 | 371 | 49 | |
專業錄取分及位次排名詳見:http://www.guanggunyy8.com/zhiyuan/ |
保定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地處河北省保定市,距雄安新區30公里,交通便捷,環境優美,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河北省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先進集體、河北省高校黨建示范校、河北省轉型發展示范高校等榮譽稱號。2016年,學校被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列入“十三五”產教融合發展工程規劃項目試點院校,2021年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確定為應用型本科教育標準化試點項目院校,躋身全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第一方陣。
進入“十四五”,學校秉承“德業兼修、知行并重”的校訓,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對接保定主導產業,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為路徑,積極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協同育人、協同創新”的開放辦學模式,切實擔負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為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受人尊重、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凝聚強大力量!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