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高考歷史類535分左右(533分、534分、535分、536分、5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貴州歷史類考生53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貴州省考試院發(fā)布的2024年貴州高考分數線,貴州歷史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442分。貴州歷史類535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貴州歷史類53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10所):
省內:貴州民族大學(最低536分)、貴州師范學院(最低529分)、貴州警察學院(最低524分)、貴州財經大學(最低523分)、貴州師范大學(最低522分)。
省外:西華大學(最低537分)、三峽大學(最低536分)、內蒙古大學(最低535分)、首都師范大學(最低534分)、新疆大學(最低533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貴州歷史類考生中,高考成績?yōu)?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9812名到第10004名,共有193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1、2025貴州歷史類5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內)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貴州民族大學 | 公辦 | 536 | 9729 | 本科 |
2 | 貴州師范學院 | 公辦 | 529 | 11076 | 本科 |
3 | 貴州警察學院 | 公辦 | 524 | 12414 | 本科 |
4 | 貴州財經大學 | 公辦 | 523 | 12540 | 本科 |
5 | 貴州師范大學 | 公辦 | 522 | 12876 | 本科 |
2、2025貴州歷史類5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南京財經大學 | 公辦 | 537 | 9516 | 本科 |
2 | 西華大學 | 公辦 | 537 | 9554 | 本科 |
3 | 浙江農林大學 | 公辦 | 536 | 9652 | 本科 |
4 | 三峽大學 | 公辦 | 536 | 9786 | 本科 |
5 | 江西農業(yè)大學 | 公辦 | 535 | 9923 | 本科 |
6 | 內蒙古大學 | 公辦 | 535 | 9911 | 本科 |
7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公辦 | 534 | 10129 | 本科 |
8 | 首都師范大學 | 公辦 | 534 | 10214 | 本科 |
9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公辦 | 533 | 10230 | 本科 |
10 | 新疆大學 | 公辦 | 533 | 10376 | 本科 |
以上“2025年貴州高考歷史類5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貴州錄取線都在535分左右(共有142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yè)。
貴州師范大學簡介:
貴州師范大學的前身——“國立貴陽師范學院”創(chuàng)建于1941年,是當時全國八所國立師范學院之一。1950年更名為“貴陽師范學院”;1954年教育部委托貴州省人民政府管理;1985年更名為“貴州師范大學”;1996年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屬重點大學。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各項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2015年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等,先后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是“國家級首批深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國家外專局“111計劃”高校。
學校教育教學資源豐富,有國家級教師研修基地、國家級實踐育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教育部111引智基地、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志愿服務項目孵化基地(貴州)等國家級基地10余個;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等國家級科研平臺9個;教育部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團隊1個,全國首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1個,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學院1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級工程實驗室、省級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省級天文研究與教育中心等省級科研平臺40余個,省級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團隊17個。
三峽大學簡介:
學校簡介 三峽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原湖北三峽學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組建。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先后隸屬于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力工業(yè)部、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建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湖北三峽學院是由原宜昌師范高等??茖W校、宜昌醫(yī)學高等??茖W校、宜昌職業(yè)大學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學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具有推薦優(yōu)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具有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生(CSC)、本科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資格以及免試招收香港、臺灣地區(qū)學生資格。
內蒙古大學簡介:
內蒙古大學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首府、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距北京400余公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學校于1957年高起點創(chuàng)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自治區(qū)主席烏蘭夫任首任校長(1956—1968),原高教部綜合大學司副司長于北辰任副校長,中科院學部委員、著名生物學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耶魯大學博士李繼侗先生來校執(zhí)教并任學術副校長。黨和政府從北京大學等國內十幾所著名高校,選派一批知名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組成了建校初期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帶來名校積淀悠久的治學傳統和崇高大學精神,為學校后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辦學基礎和優(yōu)良學風校風。
辦學條件 全校占地面積2243.53畝,建筑面積82.6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5.796億元。圖書館是教育部民族學科蒙古學文獻信息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全國專利文獻服務網點和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聯合目錄項目B級成員館、省級中心館、中國高校機構知識庫聯盟(CHAIR)16個發(fā)起單位之一,“國家級全民閱讀推廣示范基地”,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內蒙古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全校館藏印本文獻368.2萬冊(校本部325.3萬冊),有中外文數據庫70個、電子圖書95.82萬種、全文電子期刊4.34萬種。建成覆蓋全校的無線網絡,校園網主干帶寬達到40G,出口帶寬達到25G,學校網絡中心是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下一代互聯網(CNGI-CERNET2)內蒙古地區(qū)主節(jié)點及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呼和浩特試驗節(ji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