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高考歷史類585分左右(583分、584分、585分、586分、58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山西文科考生58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山西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山西高考分數線,山西文科考生的本一批分數線為516分。山西文科585分已經達到本一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一批次院校!
2025年山西歷史類58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中國農業大學(最低585分)、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最低583分)、四川大學(最低588分)、湖南大學(最低581分)、上海大學(最低580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山西文科考生中,高考成績為58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902名到第943名,共有42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2025山西歷史類58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中國農業大學 | 公辦 | 585 | 943 | 本一A |
2 |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 | 公辦 | 583 | 1036 | 本一A |
3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公辦 | 588 | 831 | 本一A |
4 | 四川大學 | 公辦 | 588 | 831 | 本一A |
5 | 湖南大學 | 公辦 | 581 | 1132 | 本一A |
6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 公辦 | 580 | 1186 | 本一A |
7 | 上海大學 | 公辦 | 580 | 1186 | 本一A |
8 | 天津大學 | 公辦 | 579 | 1241 | 本一A |
9 | 蘭州大學 | 公辦 | 579 | 1241 | 本一A |
10 | 中國海洋大學 | 公辦 | 579 | 1241 | 本一A |
以上“2025年山西高考歷史類58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山西錄取線都在585分左右(共有51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簡介:
中國人民大學蘇州校區管理委員會(簡稱“蘇州校區管委會”)在學校黨委領導下,統籌負責蘇州校區日常事務的管理和協調,列入學校管理服務機構序列。蘇州校區管委會按照學校黨委關于“多校區聯動、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布局和蘇州校區建設發展的戰略目標,代表學校全面統籌負責國際學院(蘇州研究院)、中法學院、絲路學院、智慧治理學院等校區內教學科研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工作。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始建于1920年,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學校于1996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家首批“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2000年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名單,2022年8個學科入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學校擁有9個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6個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在教育部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學校有10個一級學科排名位居全國前五位,其中力學學科排名全國第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哈工大共有17個學科位列A類,學科優秀率(A類學科占授權學科的比例)位列全國第六位,A類學科數量位列全國第八位,工科A類數量位列全國第二位。現有兩院院士39人(含雙聘)、國家級高層次人才304人、國家級青年人才225人,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85年,經原航天工業部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成立,2002年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簡稱哈工大威海校區)。201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和威海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區協議。201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同國家海洋局簽署共建哈工大船海學科協議。201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威海市人民政府續簽共建哈工大威海校區協議。2020年哈工大與威海市人民政府簽訂“聚力精致城市與一流大學建設”深化校地合作協議。
上海大學簡介:
上海大學是上海市屬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國家“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學建設高校,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奠基時期,育才造士。新中國建立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科技高等專科學校與上海工業大學先后成立。三校艱苦創業,周仁、嚴東生、謝希德、李華、張敬人等勇挑重擔,為把上海建成“先進的工業和科學技術基地”,服務新中國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和工業技術人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