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廣西高考物理類560分左右(558分、559分、560分、561分、562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廣西物理類考生560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廣西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廣西高考分數線,廣西物理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371分。廣西物理類560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廣西物理類560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10所):
省內:廣西醫科大學(最低562分)、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最低561分)、廣西大學(最低560分)、廣西大學(最低559分)、廣西師范大學(最低552分)。
省外:吉林大學(最低562分)、南京師范大學(最低561分)、天津醫科大學(最低560分)、北京語言大學(最低559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最低558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廣西物理類考生中,高考成績為560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20794名到第21241名,共有448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1、2025廣西物理類560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內)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廣西醫科大學 | 公辦 | 562 | 20324 | 本科 |
2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公辦 | 561 | 20793 | 本科 |
3 | 廣西大學 | 公辦 | 560 | 21241 | 本科 |
4 | 廣西大學 | 公辦 | 559 | 21663 | 本科 |
5 | 廣西師范大學 | 公辦 | 552 | 24945 | 本科 |
2、2025廣西物理類560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武漢大學 | 公辦 | 562 | 20324 | 本科 |
2 | 吉林大學 | 公辦 | 562 | 20324 | 本科 |
3 | 重慶大學 | 公辦 | 561 | 20793 | 本科 |
4 | 南京師范大學 | 公辦 | 561 | 20793 | 本科 |
5 | 南京理工大學 | 公辦 | 560 | 21241 | 本科 |
6 | 天津醫科大學 | 公辦 | 560 | 21241 | 本科 |
7 | 北京語言大學 | 公辦 | 559 | 21663 | 本科 |
8 | 北京語言大學 | 公辦 | 559 | 21663 | 本科 |
9 | 中國傳媒大學 | 公辦 | 558 | 22084 | 本科 |
10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公辦 | 558 | 22084 | 本科 |
以上“2025年廣西高考物理類560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廣西錄取線都在560分左右(共有296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天津醫科大學簡介:
天津醫科大學的前身天津醫學院創建于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后原國家政務院批準建立的高等醫學院校。著名內分泌學家、醫學教育家朱憲彝教授為首任校長。1994年6月天津醫學院與天津第二醫學院正式組建成立天津醫科大學。1996年12月成為天津市唯一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市屬院校,2015年10月成為天津市人民政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22年2月成為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現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個。博士后流動站6個。博士生導師520人,碩士生導師1672人。
北京語言大學簡介:
北京語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新中國創辦的唯一以“語言”命名、以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主要使命的國際型大學,素有“小聯合國”之稱。建校至今,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國際中文教育為特色,以語言教育和研究為優勢,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世界知名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誕生于新中國外交事業的艱難開創時期,是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創建的,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校名。學校的前身是創辦于1962年的外國留學生高等預備學校,1964年更名為“北京語言學院”,成為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出國留學生學習外語和出國漢語教師的培養基地。1996年更名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定名為“北京語言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簡介:
中國傳媒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學校始建于1954年,是在劉少奇、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直接關懷下建立的,新中國成立后黨創辦的第一所傳媒類高校,2004年8月由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辦學69年來,學校秉承“立德、敬業、博學、競先”的校訓,傳承“忠誠、自信、包容、競先”的文化基因,以培養“弘道崇德、經世致用”的傳媒人為己任,培養造就了大批黨和國家所需、能夠應對未來媒體挑戰、馳騁于國際舞臺的優秀傳媒人才,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信息傳播領域知名學府”。
學校擁有《現代傳播》《現代出版》《藝術傳播研究》三本CSSCI來源刊物、ESCI英文學術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學術刊物;聯合主辦《當代電影》《中國電視》等CSSCI來源刊物,以及記錄中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的《中國廣播電視年鑒》、記錄中國傳媒大學事業發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年鑒》,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和科研進步提供強有力的平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