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高考歷史類635分左右(633分、634分、635分、636分、63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校可以報考?貴州歷史類考生63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貴州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貴州高考分數線,貴州歷史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442分。貴州歷史類635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貴州歷史類63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中國政法大學(最低634分)、廈門大學(最低632分)、南開大學(最低631分)、北京師范大學(最低630分)、廈門大學(最低629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貴州歷史類考生中,高考成績為63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357名到第379名,共有23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2025貴州歷史類63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中國政法大學 | 公辦 | 634 | 399 | 本科 |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公辦 | 632 | 437 | 本科 |
3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 公辦 | 632 | 452 | 本科 |
4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32 | 459 | 本科 |
5 | 南開大學 | 公辦 | 631 | 476 | 本科 |
6 | 南開大學 | 公辦 | 630 | 508 | 本科 |
7 | 北京師范大學 | 公辦 | 630 | 495 | 本科 |
8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29 | 536 | 本科 |
9 | 同濟大學 | 公辦 | 628 | 564 | 本科 |
10 | 廈門大學 | 公辦 | 628 | 546 | 本科 |
以上“2025年貴州高考歷史類63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貴州錄取線都在635分左右(共有33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介:
柏彥故地,巍巍學府。春秋代序,崢嶸航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抗美援朝戰場上,敵我空軍力量懸殊。戰爭的迫切需求推動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從修理向制造過渡,國家“急需辦一所航空大學”。1951年,國家決定將北洋大學、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航空系并入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系,成立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將云南大學航空工程系并入四川大學航空系;將西南工業專科學校航空專修科并入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1952年,根據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的要求,設立北京航空學院,由北京工業學院航空系(1951年11月18日,華北大學工學院更名為北京工業學院)、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四川大學航空系合并成立。1952年10月25日,北京航空學院成立大會在北京工業學院禮堂(原中法大學舊址)舉行。1988年,北京航空學院更名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
學校面向全球,開放交融。堅持黨管外事原則,堅持服務外交大局,堅持世界一流愿景,持續深化“UPS國際化發展戰略”,積極構建全域全方位的全球北航工作格局。拓展和深化與國際著名高等學校、一流研究機構、知名跨國公司及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與全球20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公司及國際組織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發起成立及加入了“歐洲頂尖工科大學聯盟(T.I.M.E.)”“一帶一路航天創新聯盟”“國際宇航聯合會”等13個國際大學聯盟及學術組織。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聯合創辦中法工程師學院,歷經18年發展,被譽為“中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典范”。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悉心指導和浙江省全力支持下,與法國國立民航大學共建中法航空學院,扎實推進中法航空研究院建設,積極探索高水平、精英式、本碩貫通的國際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新范式。成立費爾北京研究院、中法未來城市實驗室、中英空間科學與技術聯合實驗室、中德先進制造聯合實驗室等41個高端國際教育科技合作平臺。獲批成立11個國家級“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國際科研合作成果顯現。大力實施“遠航計劃”,通過雙學位、聯合培養、校際學生交換、海外實習以及國際暑期學校、科技競賽、文化交流等形式,全力推動我校學生參與國際化培養、豐富海外經歷、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優秀學生,國際學生規模、生源質量、培養層次、教育水平進入全國高校前列。獲批設立了“聯合國附屬空間科學與技術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亞太空間合作組織教育培訓中國中心”和“北斗國際交流培訓中心”。
同濟大學簡介:
同濟的100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100年;
同濟大學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動實驗中心”、國內第一個“地面交通工具風洞中心”、國內第一個“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平臺”、國內第一個“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國內首批標桿“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以及教育部“細胞干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先后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梁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遙感空間信息、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國產化智能溫室、新能源汽車研發、城市污水處理、大洋鉆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志性科研成果。
廈門大學簡介:
學校發揮“僑、臺、特、海”區位優勢,彰顯“海峽、海絲、海洋”辦學特色,先后進入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學校建有思明校區、漳州校區、翔安校區和馬來西亞分校,設有6個學部、34個學院(直屬系、直屬中心)和17個研究院,形成了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交叉學科12個學科門類的學科體系,設有36個博士后流動站。2022年,學校入選國家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化學、生物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統計學、教育學共6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在全國新一輪學科評估中,高峰學科、優勢學科數量實現倍增,取得歷史最好成績。
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以有組織科研推進有組織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設有3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5個,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國家高端智庫(培育)1個,教育部集成攻關大平臺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研究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1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藥監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能源局創新研發中心1個。學校牽頭發起的“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被納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方案,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準的國際大科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