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貴州高考物理類595分左右(593分、594分、595分、596分、597分)是什么水平?有哪些院??梢詧罂迹抠F州物理類考生595分能上的好大學都有哪些?
參考貴州省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貴州高考分數線,貴州物理類考生的本科批分數線為380分。貴州物理類595分已經達到本科批次錄取分數線,也就是說可以報考本科批次院校!
2025年貴州物理類595分左右可報考的好大學有(推薦5所):
省外:上海財經大學(最低597分)、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最低596分)、武漢理工大學(最低595分)、東北大學(最低594分)、西南財經大學(最低593分)。
根據快志愿平臺提供的數據,2024年貴州物理類考生中,高考成績為595分的考生在全省的位次范圍是第9779名到第10058名,共有280名考生分數相同,下面一起來看看具體可以填報哪些大學!
2025貴州物理類595分左右預測能上的大學(省外)
排次 | 院校名稱 | 屬性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錄取批次 |
---|---|---|---|---|---|
1 | 上海財經大學 | 公辦 | 597 | 9450 | 本科 |
2 | 東南大學 | 公辦 | 596 | 9647 | 本科 |
3 | 西北工業大學 | 公辦 | 596 | 9752 | 本科 |
4 |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 | 公辦 | 596 | 9592 | 本科 |
5 | 湖南大學 | 公辦 | 595 | 9890 | 本科 |
6 | 武漢理工大學 | 公辦 | 595 | 10034 | 本科 |
7 | 中國政法大學 | 公辦 | 594 | 10174 | 本科 |
8 | 東北大學 | 公辦 | 594 | 10208 | 本科 |
9 | 北京科技大學 | 公辦 | 593 | 10371 | 本科 |
10 | 西南財經大學 | 公辦 | 593 | 10482 | 本科 |
以上“2025年貴州高考物理類595分左右能上哪些大學”只列出了部分院校,還有很多不錯的大學在貴州錄取線都在595分左右(共有95所院校),完整名單請前往新高考網志愿模擬填報平臺查詢,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數、位次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
上海財經大學簡介:
上海財經大學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隨著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為基礎建設國立東南大學計劃的實施,商科擴充改組并遷址上海,成立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長,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任教務主任。
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和努力奮斗,上海財經大學已成為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工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學校占地812.9畝,共有三個校區,主校區位于國定路777號。截至2023年9月,現有各類在校生19483人,從學生分類看,全日制本科生8040人,碩士生7226人,博士生1408人,留學生334人。有專職教師968人,正高級256人,副高級372人。
湖南大學簡介:
湖南大學坐落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前臨碧波蕩漾的湘江,后倚秀如琢玉的岳麓山,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名?!敝Q。
學?,F有全日制在校學生3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建有2個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近五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6項,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4項,獲批“強基計劃”招生改革試點,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4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0門,獲“互聯網+”“挑戰杯”“創青春”創新創業競賽國家級金獎9項。學校高度重視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國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海外13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招收來自8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
東北大學簡介:
學校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的大學。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將軍兼任校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被迫流亡辦學,先后輾轉于北平、西安、開封、四川三臺等地,在“一二·九”運動中,東大師生發揮了先鋒隊和主力軍的重要作用。1949年3月,在東北大學工學院和理學院(部分)的基礎上成立沈陽工學院。1950年8月,定名為東北工學院,1993年3月,復名為東北大學。1997年1月,原沈陽黃金學院并入東北大學。1998年9月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是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國家首輪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22年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學校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積極推動有組織科技創新,不斷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學校建有10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家級科技基地12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2個。“十三五”以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國家級科技獎勵14項,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期刊發表了一批高水平科技論文,涵蓋眾多前沿領域重要成果。學校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協同創新,探索出一條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特色發展路徑,入選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試點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