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最新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學科評估第五輪評估結果還未正式公布,以下是教育部公示的全國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一起來看看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都有哪些優勢學科,等級如何?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一共上榜28個學科,其中2個A+級學科、2個A-級學科、4個B+級學科、6個B級學科、4個B-級學科、2個C+級學科、5個C級學科、3個C-級學科。
序號 | 院校名稱 | 學科名稱 | 評估結果 |
---|---|---|---|
1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礦業工程 | A+ |
2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A+ |
3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測繪科學與技術 | A- |
4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 A- |
5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機械工程 | B+ |
6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土木工程 | B+ |
7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B+ |
8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B+ |
9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數學 | B |
10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力學 | B |
11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電氣工程 | B |
12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B |
13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B |
14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公共管理 | B |
15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B- |
16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B- |
17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B- |
18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工商管理 | B- |
19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外國語言文學 | C+ |
20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地質學 | C+ |
21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應用經濟學 | C |
22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統計學 | C |
23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C |
24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C |
25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城鄉規劃學 | C |
26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物理學 | C- |
27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化學 | C- |
28 |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 | 軟件工程 | C- |
數據來源于新高考網:http://www.guanggunyy8.com/zhiyuan/ |
其中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等,被評為中國礦業大學(徐州)綜合實力最強的專業學科,為A+級學科,排名該校第一。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先后進入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和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學校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和碩士授予權的高校之一,設有國家批準的研究生院。學校現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稱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徐州市,有文昌和南湖兩個校園,占地4200余畝,校舍建筑面積15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文獻2000多萬冊(件)。學校現有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6個江蘇省優勢學科、7個江蘇省重點學科;1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3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學校設23個學院,72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500余人,各類博士、碩士研究生13300余人,留學生740余人,繼續教育學生22000余人;有教職工3400余人;有5個國家級科研平臺,33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另設有1個獨立學院徐海學院。
伴隨著歷史的風雨,歷經時代的滄桑,中國礦業大學與中國工業化進程同步發展,與人民共和國一起成長,學校的發展史是與國家同向共進、與行業休戚與共、與地方同頻共振的一部奮斗史。110多年來,歷經14次搬遷、12次易名,歷經艱辛,顛沛流離,卻依然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形成了“自強不息、艱苦奮斗、追求卓越”的礦大精神。在舊中國,學校把“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作為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后,學校把“開發礦業、開采光明、建設祖國、造福人類”作為神圣使命。經過一代又一代礦大人的努力奮斗,鑄就了中國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獨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崇德尚學”的校訓,“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好學力行、求是創新”的校風。
中國礦業大學作為當今全國唯一以礦業命名的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在上級主管部門、煤炭能源行業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長期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和多科性大學的辦學格局。近年來,學校按照“強工、厚理、興文、拓醫、育新”的思路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生態,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不斷增強。近年來,在鞏固原有特色優勢學科基礎上,學校設立了碳中和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人工智能、物聯網等8個交叉學科,為國家雙碳戰略和生態文明建設,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智能礦山建設搭建了學科平臺;工程學、地球科學、材料科學、化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和社會科學總論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學進入前1‰,礦物資源與開采工程學科領域連續5年進入全球前50強;形成了礦業工程與安全科學、遙感測繪與環境、地質學與地質工程、土木建筑與力學、機械電氣與控制、計算機與信息、管理與經濟、化工與材料等優勢學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