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華學院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嗎?
不是,廣州新華學院不是雙一流大學。廣州新華學院優勢學科專業為:護理學、會計學、漢語言文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電子商務、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公共關系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附:廣東省雙一流大學名單(共10所)
廣東省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共有10所,分別是: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
省內排名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層次 | 國內排名(校友會) |
---|---|---|---|---|
1 | 中山大學 | 廣州市 | 985,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計劃 | 12 |
2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州市 | 985,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研究生院,E9,省部共建,101計劃 | 23 |
3 | 暨南大學 | 廣州市 | 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研究生院 | 38 |
4 | 華南農業大學 | 廣州市 | 雙一流,國重點,保研,研究生院 | 48 |
5 | 南方科技大學 | 深圳市 | 雙一流,省屬,保研,研究生院,101計劃 | 56 |
6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州市 | 211,雙一流,省重點,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計劃 | 59 |
7 | 廣州醫科大學 | 廣州市 | 雙一流,省重點,保研,研究生院 | 121 |
8 | 廣州中醫藥大學 | 廣州市 | 雙一流,省重點,保研,研究生院 | 132 |
9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 | 深圳市 | 985,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 | - |
10 |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 | 珠海市 | 985,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 | - |
廣州新華學院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雙一流 | 否 | 主管單位 | 省教育廳 |
創建時間 | 2005年 | 博士點數量 | - |
碩士點數量 | - | 學校類型 | 綜合類 |
所在城市 | 廣州市 | 辦學層次 | - |
廣州新華學院(院校代碼:13902)的前身是中山大學新華學院,是舉辦高校中山大學依據教育部教發〔2003〕8號文的精神,按新機制新模式申辦的院校。2021年2月,經教育部批準,學校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本科層次普通高等學校,并更名為廣州新華學院。2021年5月,經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學校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經廣東省學位委員會批準,學校獲批成為“碩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2022年12月,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
學校堅持以“結構合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理念開展實驗室建設,不斷完善實驗教學條件,目前建有醫藥、經管、理工、文法和藝術設計五大實驗實訓平臺,共有實驗室208間,實驗室總建筑面積超過39600平方米。建有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信息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金融職業技能訓練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護理綜合技能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財務與會計實驗教學中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實驗室——FABLAB創客實驗室;省級重點培育學科醫學技術實用型教學科研平臺——生物反饋綜合實驗室;省級特色專業聽力與言語康復學特色實驗室——西門子助聽器實驗室、博智聽覺聲學實驗室等。近年來,學校搭建起以校園網絡為基礎,各大信息管理系統為依托,“iXH信息服務平臺”小程序為重點服務窗口,MOOC薈萃平臺為“互聯網+”課程建設主要門戶的校園信息化建設基本框架,為教學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校還與四百多家政府機構、事業單位、醫院、企業等共建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驗、實踐、實訓的基地與平臺。
學校堅持“學術強校,質量立校”,著力建構學術共同體,提高教師、學生的科研水平,以“真學術”助力“高質量”教學水平;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探索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合作模式,成立了金融研究中心、粵港澳人力資源服務業研究中心、管理會計研究中心、廣東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周有光與中國語文現代化學術研究中心、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新華學院站、粵港澳文化研究中心、廣東省康復醫學與臨床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粵港澳應用數學中心東莞分中心等科研機構;高度重視產學研創發展,已與廣東省科學院、北京左耳科技有限公司等簽訂合作協議。截至目前,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近600余項,項目資助經費3000余萬元;教職工發表學術論文6000余篇,其中包含中英文高水平學術論文20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近60余部;授權知識產權350余項,完成專利轉化轉讓10余項;2018年獲批為廣州市知識產權試點學校。學校全體師生積極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發展貢獻“新華智慧”。2022年,學校位居“武書連2022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221所)”全國第19名、廣東省第2名。2023年,學校位居“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民辦高校綜合類全國第12名,主榜全國第23名,廣東省第3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