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大學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嗎?
不是,內蒙古農業大學不是雙一流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優勢學科專業為:草業科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森林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釀酒工程、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木材科學與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林經濟管理、農業水利工程。
附:內蒙古雙一流大學名單(共1所)
內蒙古雙一流建設高校一共有1所,分別是:內蒙古大學。
省內排名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 | 層次 | 國內排名(校友會) |
---|---|---|---|---|
1 | 內蒙古大學 | 呼和浩特市 | 211,雙一流,國重點,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計劃 | 117 |
內蒙古農業大學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雙一流 | 否 | 主管單位 | 自治區政府 |
創建時間 | 1952年 | 博士點數量 | 15 |
碩士點數量 | 25 | 學校類型 | 農林類 |
所在城市 | 呼和浩特市 | 辦學層次 | 省重點,保研,研究生院 |
內蒙古農業大學是一所以農林為主,以草原畜牧業為特色,具有農、工、理、經、管、文、法、藝等8個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具備培養高職高專、學士、碩士及博士的完整高等教育體系。2001年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的大學,2012年成為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自治區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2013年進入國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院校行列。
“十三五”以來,學校先后主持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3400余項,科研進賬經費15.5億元。獲批包括優青、重點、重大項目課題、重點國合、聯合基金等在內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62項,經費2.30億元;牽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9項,經費2.66億元;依托“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主持承擔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10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得省部級科技和社科成果獎75項,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科技獎30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項;作為主要完成單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發表高水平論文2600余篇,授權專利1326項。學校在乳酸菌、蒙古羊、蒙古馬、蒙古牛、野駱駝、牧草、玉米、燕麥等特色資源開發與利用等方面的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第一單位審定(登記)動植物新品種38個,其中,以學校為第一技術完成單位和第一完成人培育的杜蒙羊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轉化科技成果16項,轉化進賬經費6064萬元。建成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站、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分中心、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等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平臺(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臺站、集成攻關大平臺及哲學社會科學基地等)98個。獲批建成科技部,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教育廳等省部級科技創新團隊39個 ,自治區領軍人才團隊2個,成立校級創新團隊27個。學校入選文化部、教育部共同組織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個承擔該項目的高校之一。
“十三五”以來,通過“校地企”合作,建設了10個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站、68個特色產業基地與科技服務點。成立內蒙古種業協同創新聯盟(中心)、鄉村振興產業服務中心,與正大、伊利、蒙牛、蒙草抗旱、金宇集團等企業簽訂100余項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共建“敕勒川農博園”,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7個益生菌菌種、2個菌株、11個獸用疫苗、7個牧草新品種及相關技術,8項發明專利實現轉化,轉化總金額6064萬元。27項動植物品種培育(選育)專項資助項目累計培育出新品系62個,新品種15個,制定技術標準14項,授權專利19項。2022年,申報獲批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
相關推薦: